2008-9-1 13:19
JICKYLE
[img]http://photo1.9you.com/pic/userphoto/17/54/2037151754/plrf1220115467.jpg[/img]
【译 名】黄金三镖客/善恶丑, 独行侠决战地狱门
【原 名】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
【出品年代】1966
【上 映】1966年12月23日 ( 意大利 )
【国 家】西班牙/意大利 ( 拍摄地 )
【类 别】动作/剧情/西部
【语 言】英语
【字 幕】中文/英文
【尺 寸】1280×720
【IMDB评分】8.9/10 (48,306 votes) top 250: #7
【IMDB链接】http://www.imdb.com/title/tt0060196/
【导 演】塞杰奥.里奥 Sergio Leone (I)
【主 演】克林特.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
李.范.克里夫 Lee Van Cleef
路依吉.皮斯泰利 Luigi Pistilli
拉达.莱西莫夫 Rada Rassimov
Enzo Petito
Claudio Scarchilli
John Bartha
里维奥.洛伦泽恩 Livio Lorenzon
【简 介】
意大利西部片宗师瑟吉欧.莱昂内执导的镖客电影三部曲的完结篇,由克林特.伊斯特伍德、李.范.克里夫和伊莱.沃勒克分饰英文片名所指的好人、坏人和丑恶之人。三人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趁着政局混乱,打算谋夺一批属于南方政府的财富,但每个人只知道一部分藏金的细节,必须联合起来才可以取得全部的钱,于是三人既互相利用又勾心斗角,产生不少有趣的笑料和张力十足的戏剧性对峙。本片制作严谨,气派十足,具有同类娱乐片所有吸引人的元素,主角的演出和颜尼欧莫利克奈的配乐均令人难忘。
附文:镜头技术分析-古龙笔下的节奏——《善恶丑》的终极决斗
影片《善恶丑》(THE GOOD,THE BAD AND THE UGLY)是意大利导演赛尔乔·莱翁内(Sergio Leone)六零年代拍摄的"赏金三部曲"之一(另两部是《为了几块钱》和《再多几块钱》)。许多人不认为赛尔乔·莱翁内是大师级导演,虽然他有那部让许多人爱煞的《美国往事》。他的《为了几块钱》抄黑泽明的《保镖》(用心棒)抄的一塌糊涂,关键处连机位都不带改的。以他为代表的“通心粉西部片” ( Spaghetti Western)或多或少带着贬义。
这部《善恶丑》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除了偏爱恩尼奥·莫里康第一以贯之的悠扬悦耳的音乐,从内容上来说更加复杂,涉及了南北战争的宏阔历史背景。人物性格也趋于丰富,特别是“丑的”这个角色极为成功。不过我在这里是尝试对片尾的决斗场面作一次纯粹的技术分析,电影学院把这叫做“拉片”(即拉胶片,没胶片可拉,咱就在dvd机上慢进吧)。影片接近结尾处,“善”(克林特·伊斯特伍德主演),“恶”和“丑”决斗,时间接近黄昏,地点是在一片环形墓地的中央,即一大片石子铺就的圆形广场。总长度接近5分钟,约450尺,共80个镜头。
自镜头1到镜头14,“善”先走到广场中央,放下一颗石头,然后走到另一端,与“恶”和“丑”成犄角之势。其中有一些简单的场面调度,“恶”自右向左穿过 “善”和“丑”之间,走到顶角位置,然后“丑”向右横移。镜头3是个变焦急推,目的仅仅是对那块石头的强调。镜头8是本段落里唯一的运动镜头,而且仅仅是个幅度很小的中景跟摇。到镜头15,是整个段落的总角度,确立三个人的位置和轴线关系,从此人和机器就都不再运动,完全依靠对节奏的掌控来推进。同时在这个镜头里,音乐也陡然增强,将决斗的紧张和肃杀气氛推向高潮。
我原以为会从镜头上强调“善”,比如镜头7和9的仰拍,一如我们的英雄人物。但是后来发现导演对待这三个人物基本是(至少从表面上)冷静而公平的,甚至还有厚此薄彼之嫌(后文提及)。比如镜头17、18、19分别是三个仰拍,紧跟镜头20、21、22分别是三个过肩全景,紧接着镜头23、24、2分别是三个手和枪的特写。然而到了镜头27,又单独给了“善”一个仰拍。原来导演还是有态度的,只不过这种态度隐藏在一闪而过的镜头群里,不易发觉罢了。
从镜头17到镜头77这60个镜头里,共给了“善”17个镜头,给了“丑”21个镜头,给了“恶”22个镜头,这似乎有点奇怪,作为正面英雄人物的“善” 反而镜头数最少,含有“丑角”意味的“丑的”镜头数都比他多,“恶”作为反一号,镜头数竟然最多!同样着力描写细节的手部特写,“善”仅仅给了2次,“丑的”给了4次,给“恶”手部特写竟然达到了11次之多!
不过结合前后的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就会看出导演这样安排的用意,“丑”和“恶”都是在同时防范两个人,他们的眼神总是左顾右盼,他们的手指在轻微颤抖,镜头堆积的越多越能表现他们的紧张和色厉内荏。只有“善”知道“丑”枪里是没有子弹的,因为他预先作了手脚。他只需专心对付“恶”,因此他就是一副好整以暇的英雄风范,叼着半支雪茄,沉着中透着一丝不屑。镜头数量少恰恰起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“虚写”效果,这对于我们一拍英雄题材就“高大全”的中国导演是一个很好的启示。
全段的镜头节奏遵循着逐渐加快最终推向高潮的常规手法,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。开始部分除了个别强调性的镜头,基本在4至6秒之间,连续两个远景的镜头 15、16以后,剪切频率明显加快。不过中间还是有几处延宕。比如镜头51、52“恶”连续的面部和手部特写分别长达6秒(合9尺胶片),镜头57“恶” 手部特写又足足给了6秒,这种忽突还缩的节奏变化仿佛F1方程赛车手在弯道的减速,孕育着更狂烈的风暴。
果然,从镜头61到镜头76,被郁积的能量完全爆发出来,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如破风之竹般的快剪,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局部的特写和大特写。短短的8秒钟里竟然剪出16个镜头,平均每个镜头仅12格。这在屏幕上充斥着广告和Music Video的今天也许对观众来说司空见惯,遥想当年恐怕还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。不过与今天我们的新派武侠片强调流动感的剪接风格不同,这里每一幅画面内部的动作幅度都极小,静止到近乎呆照,效果有点象古龙笔下的决斗场面,这一连串短镜头仿佛一连串铿锵有力的短句:“刀/分刀/好快的刀!”,成功的营造出了一种决战前战瞬间的窒息感。
几乎与剪切频率完全同步,景别系列也是逐渐收缩。开始部分,除了穿插其间的交待性和渲染性的全景和远景,基本以中景和近景系列为主,到了镜头20、21、 22三个过肩全景镜头以后,就全部是近景、特写和大特写了,如前文提到,镜头61到76,甚至连一个近景都没有,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做法。直到镜头77“善 ”开枪,才又回到中景。可见,景别本身也是有快-慢(紧-松)节奏的,特别是把它拆解为几组序列来递推,配合剪接速度来使用的时候,这种推波助澜的节奏感就愈加明显了。
最后谈谈音乐节奏,恩尼奥·莫里康蒂的配乐水平毋须多言。该慢该快该强该弱都是恰到好处。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断中两次音乐音响的使用,一次是镜头15远景在吉他的弹拨中突然加入小号,音乐陡强,到镜头16远景间音乐又戛然而止,只听到萧索的风声和凄寒的鸦鸣,然后微弱的铃声和鼓声才重新响起。另一次是在急管繁弦中,伴随着镜头77“善”拔枪,一声清脆的枪响,重归寂静。这两处音乐的休止使音乐的“无”反衬出了音响的“有”,显示了导演巧妙驾驭音乐和音响这两种素材,控制声音节奏的功力。
在我们中国的武侠片里,有着数不清的决斗场面,例如黄飞鸿vs纳兰元述、陈真vs藤田刚、曹少钦vs周淮安+邱莫言+金镶玉+蒙古鞑子,个顶个的精彩纷呈。我坚持认为,动作场面本非西片所长,同样是著名西部片,在《正午》里的决斗,单纯从视觉效果上讲就很水。不过在《善恶丑》里,我看到了导演赛尔乔·莱翁内扬长避短,寓动于静、寓慢于快,利用纯熟的镜头语言,巧妙的掌控节奏,仍然为我们奉献了一出决斗的精彩好戏。
[img]http://photo1.9you.com/pic/userphoto/17/54/2037151754/qkpm1220115642.jpg[/img]
[img]http://photo1.9you.com/pic/userphoto/17/54/2037151754/zsrz1220115467.jpg[/img]